我永遠記得第一次在基隆崁仔頂漁市那股撲鼻的腥鹹海風。凌晨三點,人聲鼎沸,攤位上閃著銀光的魚獲讓我這個廚房愛好者心跳加速。老闆阿伯看我傻楞楞的,隨手拿起一條肥美的午仔魚:「少年欸,這尾透早拿回去清蒸,包你吃到嘴巴笑歪!」那尾魚的清甜,從此在我味蕾烙下印記。魚料理這件事,對我來說,永遠帶著那種漁港濕潤空氣與人情溫度的鮮活記憶。
目錄
說真的,做魚料理,挑魚絕對是成敗關鍵!我吃過太多虧了。曾經貪便宜買了條眼神渙散的吳郭魚回家紅燒,結果滿嘴土腥味,整鍋倒掉心都在滴血。從此我學會了「望聞問切」這招:
- 眼珠要亮晶晶,像黑寶石一樣凸出有神(凹陷混濁的絕對NG!)。
- 魚鰓掀開要鮮紅,千萬不能暗沉或黏液過多,聞起來要是清新的海味,而不是臭腥(這點超重要,貼近聞就對了)。
- 手指按壓肉身,感覺緊實有彈性才好,軟趴趴像爛泥的絕對不新鮮。
- 鱗片要緊密貼服,光澤度夠,沒有亂七八糟的脫落。
老實說,不同魚種個性差很大!像肉質細緻的白鯧、午仔魚,簡單清蒸最能吃出原味豐美。帶點油脂的鯖魚、秋刀魚,鹽烤逼出香氣最對味。肉厚實的鮭魚、鱸魚,拿來香煎或煮湯,湯頭濃鬱鮮甜。臺灣常見魚種怎麼煮最搭?我整理了一張表格給大家參考:
魚種 | 推薦烹調法 | 特性 | 我的私房建議 |
---|---|---|---|
白鯧 | 清蒸、乾煎 | 肉質細嫩、味道清雅 | 清蒸時放點破布子,絕配! |
午仔魚 | 清蒸、鹽烤、一夜幹 | 油脂豐厚、細刺相對少 | 做一夜幹後香煎,配啤酒超讚 |
臺灣鯛 (吳郭魚) | 紅燒、糖醋、煮湯 | 肉質緊實、價格親民 | 紅燒前先煎透,有效去除土味 |
鮭魚 | 香煎、照燒、煮味噌湯 | 油脂豐富、Omega-3高 | 魚皮下鍋煎到恰恰,香氣加倍 |
秋刀魚 | 鹽烤、香煎 | 風味濃鬱、價格實惠 | 擠上滿滿新鮮檸檬汁,解膩提鮮 |
蝨目魚 | 煎魚肚、煮粥、魚湯 | 營養豐富、魚肚油脂香 | 魚肚抹鹽乾煎到金黃脆皮,人間美味 |
看到這排行,是不是發現魚料理的世界真的很大?每種魚都有它的舞臺!
阿嬤的拿手好戲 – 家常紅燒魚
說到魚料理,我腦中立刻浮現阿嬤站在灶腳的背影。她那鍋「紅燒吳郭魚」,醬色油亮亮,香氣能飄過三條巷子,是我童年最溫暖的記憶。她總說:「紅燒魚啊,要燒到『入味透骨』才算成功!」這道看似家常的魚料理,其實藏著能讓魚肉不腥不柴、醬汁濃淡得宜的關鍵眉角。
食譜
這道經典臺味,材料很家常,但組合起來威力無窮!
食材(約2-3人份)
- 新鮮吳郭魚 1 尾 (約 600g – 讓魚販處理乾淨,記得在魚身兩面斜劃幾刀,比較好入味)
- 薑 1 小塊 (約拇指大,切薄片或絲)
- 蒜頭 4-5 瓣 (拍扁去皮就好)
- 青蔥 2-3 根 (蔥白切段,蔥綠切花)
- 辣椒 1 根 (可選,斜切段,怕辣去籽)
- 【調味靈魂】 醬油 3 大匙 (選甘醇的壺底油或蔭油更對味)
- 醬油膏 1 大匙 (增添濃鬱與甜度)
- 米酒 2 大匙 (去腥增香必備)
- 烏醋 1 小匙 (起鍋前嗆鍋,香氣層次大躍進!)
- 冰糖 1 小匙 或 砂糖 ½ 大匙 (平衡鹹度提鮮)
- 白胡椒粉 少許 (畫龍點睛)
- 清水 約 200ml (蓋過魚身一半即可)
- 食用油 適量
做法
- 煎魚定型香氣足: 鍋子燒夠熱(我習慣用鐵鍋),倒入比平常炒菜多一點的油。油熱後,把擦得超乾的魚(這步超級重要!不然會噴得亂七八糟還破皮)輕輕滑入鍋中。別急著翻動,轉中火耐心煎個 4-5 分鐘,看到邊緣金黃了再小心翻面。兩面都煎到恰恰金黃色,就先盛起來放盤子裡。煎魚的油如果太多或焦黑,可以倒掉一些,留約 1 大匙底油。
- 爆香料頭香氣飄: 用鍋裡剩下的油(或補一點新油),轉中小火,依序下薑片、蒜頭、蔥白段,還有辣椒(如果用)。慢慢炒,炒到香氣整個衝出來,薑邊緣有點捲曲,蒜頭金黃。(這時廚房已經香到不行…)
- 調醬燒煮入味透: 把醬油、醬油膏、米酒、冰糖/砂糖通通倒進鍋裡,稍微拌炒幾下讓糖融化,醬香更濃鬱。接著倒入清水,灑點白胡椒粉,煮滾。
- 紅燒慢煨是精華: 湯汁滾了,把煎好的魚輕輕放回鍋裡。轉中小火,讓湯汁維持在小小滾的狀態(咕嘟咕嘟冒小泡)。拿湯匙不斷把醬汁淋在露出湯面的魚身上,這招是阿嬤教的「浴火重生術」,確保整條魚都入味。蓋上鍋蓋燜煮約 8-10 分鐘(視魚大小調整)。中間記得開蓋淋汁 2-3 次。時間到,用筷子戳魚肉最厚的地方,能輕易穿透就熟了。
- 嗆醋提鮮醬收濃: 這是關鍵一招! 起鍋前,沿著鍋邊快速淋下那一小匙烏醋!瞬間「呲啦」一聲,醋香激發出來融合醬香,超神奇!稍微晃動鍋子,讓醬汁再收濃一點點(不用收太乾,留些醬汁拌飯無敵)。小心地把魚盛到深盤裡。
- 淋醬點睛: 把鍋裡濃鬱的醬汁和辛香料,豪邁地淋在魚身上。最後,別忘了撒上翠綠的蔥花點綴!熱騰騰上桌,配白飯,筷子停不下來!
這道魚料理,精髓就在「煎香」和「燒透」。魚煎得完整漂亮,燒到醬汁巴在魚肉上,那種鹹香甘甜的滋味,配飯真的會讓人忘記減肥這回事。每次煮這道,家裡電鍋的飯總是要多煮半杯才夠!
香氣逼人下飯王 – 臺式三杯魚柳
誰說三杯只能是雞肉的專利?有一次,家裡只剩下一塊冷凍鯛魚片,臨時想變花樣,靈機一動試做「三杯魚柳」,結果驚為天人! 麻油、老薑、米酒的香氣緊緊裹住嫩滑的魚肉,九層塔的魔力讓整道菜香氣撲鼻,絕對是白飯殺手級的魚料理!這道菜顛覆了很多人對魚只能清蒸紅燒的印象,香濃入味卻又不失魚肉的細嫩。
食譜
這道菜速度要快,先把材料都備齊再開火,才不會手忙腳亂!
食材(約2人份)
- 白肉魚柳 300g (推薦鯛魚片、鱸魚片或多利魚,肉質嫩不易散)
- 老薑 1 大塊 (約 40-50g,切薄片,要多!香氣來源)
- 蒜頭 6-8 瓣 (拍扁去皮)
- 乾辣椒 3-5 根 (怕辣可減量或去籽,或用新鮮紅辣椒替代)
- 新鮮九層塔 1 大把 (絕對是靈魂,洗淨摘好)
- 黑麻油 3 大匙 (純正黑麻油香氣才足)
- 食用油 1 大匙 (避免麻油高溫易苦,混合使用)
- 【三杯基底】 醬油 2 大匙
- 醬油膏 1 大匙
- 米酒 3 大匙
- 冰糖 1 小匙 或 細砂糖 ½ 大匙
- 白胡椒粉 少許
做法
- 魚柳前置作業: 魚柳切成適口大小塊狀(約 3-4 公分寬)。用少許米酒、白胡椒粉、一咪咪鹽(或完全省略鹽,靠醬油鹹度)輕輕抓醃一下,約10分鐘。接著均勻裹上一層薄薄的太白粉或樹薯粉(幫助定型鎖汁,煎起來表面微酥)。這個步驟能讓魚肉在後續快炒中不易碎裂,口感更好。
- 麻油煸薑是精髓: 取一個厚底炒鍋或平底鍋,倒入黑麻油和食用油,開中小火(切記火不能大!麻油高溫易苦)。放入薑片,耐心地慢慢煸炒。把薑片煸到邊緣捲曲、顏色變深,甚至有點乾乾扁扁的狀態,釋放出濃鬱薑香(這過程需要點時間,約5-7分鐘,是香氣基礎)。接著放入蒜頭和乾辣椒,繼續煸炒出香味。
- 快手爆炒三杯魂: 轉中大火,將裹粉的魚柳塊輕輕放入鍋中(小心熱油噴濺)。快速翻炒,讓魚柳表面均勻接觸到麻油,煎炒到表面呈現金黃色,約七八分熟(約2-3分鐘,時間勿長,否則魚肉易老)。
- 淋醬燒入味: 沿著鍋邊嗆入米酒,「滋啦」一聲酒香四溢。緊接著倒入醬油、醬油膏,撒上冰糖(或砂糖)和白胡椒粉。快速翻炒均勻,讓醬汁燒滾並均勻包裹住每一塊魚柳。這時醬汁應該開始變得濃稠有光澤。
- 九層塔畫龍點睛: 醬汁濃稠後,立刻放入一整把九層塔!快速拌炒幾下,九層塔遇熱瞬間軟化,釋放出霸道香氣,整個廚房香到不行!關火,利用餘溫讓九層塔香氣更融合。
- 砂鍋盛裝熱上桌(可選): 傳統三杯料理常使用預熱過的砂鍋盛裝。將燒好的三杯魚柳倒入燒熱的砂鍋中,蓋上蓋子稍微燜個10秒,讓香氣更集中爆發(滋滋作響超誘人)!直接上桌,香氣熱騰騰,保證讓人食指大動!
這道魚料理,成功關鍵是麻油煸薑要足,火候掌控要快狠準,九層塔最後放香氣才不跑掉。魚肉裹點粉真的比較耐炒,口感也更棒。雖然步驟看起來有點多,但其實動作快一點,15分鐘就能上桌,超級下飯!第一次做給朋友吃,他們還以為是餐廳買來的,成就感爆棚!但要小心,九層塔真的不能省,少它就少了靈魂。
職人等級的鮮美 – 午魚一夜幹配蘿蔔泥
還記得第一次在宜蘭蘇澳的小食堂吃到師傅自製的午魚一夜幹嗎?魚皮烤得金黃酥脆,筷子一剝開,裡面是雪白細嫩、帶著濃縮海洋風味的魚肉,油脂香氣在嘴裡化開。當時就下定決心,一定要學會這看似專業、其實在家也能做的迷人魚料理!一夜幹(いちやぼし)是日本漁民儲存鮮魚的智慧,讓魚的鮮美更上一層樓。
食譜
自製一夜幹,前置作業需要一點時間(主要風乾),但實際動手操作很簡單,值得等待!
食材(主要為製作一夜幹)
- 新鮮午仔魚 (或新鮮鯖魚、竹莢魚等油脂適中魚種) 1-2尾 (選擇中型大小,處理乾淨,從背部剖開成蝴蝶片,去除內臟和腮,特別注意清除乾淨脊椎骨附近的血合肉,這是腥味來源!)
- 海鹽 適量 (粗鹽為佳,用量約為魚重的 3-5%,視個人口味調整鹹淡)
食材(烤魚與佐醬約2人份)
- 自製一夜幹魚 1尾 (或市售品質好的成品)
- 白蘿蔔 1小段 (約100g,磨成細泥,瀝掉多餘水份)
- 新鮮檸檬 ¼顆 (擠汁用)
- 醬油 1小匙 (或日式淡醬油/白醬油更佳)
- 蔥花 少許 (裝飾提味)
做法 – 自製一夜幹 (需前置1-2天)
- 徹底清潔去腥: 請魚販將魚從背部剖開成展開的蝴蝶片狀(攤平),務必徹底清洗乾淨腹腔、脊椎骨縫隙的血合肉和黑膜,並用廚房紙巾仔細擦乾魚身內外所有水分。這是避免腥味的最重要步驟!
- 均勻抹鹽: 在一個乾淨的平盤或大碗裡,均勻地撒上一層海鹽(粗鹽最佳)。將魚皮朝下、肉面朝上放置,在魚肉表面均勻撒上適量海鹽(用量參考:約魚重的3%-5%,例如600g魚用18g-30g鹽,可依喜好增減)。輕輕抹勻,特別是肉厚的地方。魚皮面不用刻意抹鹽。
- 冷藏醃漬入味: 將抹好鹽的魚,肉面朝上平鋪放在一個有網架的烤盤或容器上(方便空氣流通)。上面不要加蓋,直接放入冰箱冷藏層(4°C左右)。醃漬時間約8-12小時(例如晚上處理,隔天早上即可)。鹽分會滲透,排出魚肉多餘水分。
- 沖洗風乾定型: 時間到,取出魚。這時魚肉會變得比較結實,表面濕潤。用流動的清水快速沖掉表面的鹽分和滲出的汁液(動作要快,沖洗約10-20秒即可)。再次用廚房紙巾徹底吸乾魚身內外所有水分(非常重要!影響風乾效果)。
- 低溫風乾熟成: 將魚懸掛或平鋪在有網架的容器上,放回冰箱冷藏層(同樣不要加蓋)。利用冰箱低溫乾燥的環境進行風乾熟成。時間約需要 24-48小時(例如從早上放到隔天早上或再隔天)。風乾好的魚,摸起來表面乾燥不黏手,肉身明顯變得緊實,散發自然光澤和濃縮鮮味。完成後可冷藏儲存數日或冷凍儲存更久。
做法 – 烤魚與佐醬
- 烤前回溫: 將自製或購買的好品質一夜幹,提前約15-20分鐘從冰箱取出回溫。
- 烤箱預熱烤魚: 烤箱預熱至 200°C – 220°C。將一夜幹魚皮朝上放在鋪了烘焙紙或鋁箔的烤盤上(烤盤乾淨不用抹油)。放入烤箱中層,烤約 15-20分鐘(視魚大小厚度調整)。看到魚皮膨脹起泡,呈現誘人的金黃色,邊緣帶點焦香即可。不用翻面!(皮朝上烤才會脆)
- 製作蘿蔔泥佐醬: 等待烤魚時,將白蘿蔔磨成細泥(用磨泥板或食物處理機),放入小碗或小篩網中,稍微瀝掉多餘的水分(保留一些濕潤度)。加入約1小匙醬油(日式淡醬油或白醬油風味更清爽)、擠入新鮮檸檬汁(約½小匙到1小匙,依喜好調整酸度),輕輕拌勻。這就是清爽解膩的靈魂佐醬。
- 盛盤享用: 將烤得香噴噴的午魚一夜幹小心盛盤。在魚旁放上一小撮清爽的白蘿蔔泥醬。可以再點綴少許蔥花。吃的時候,夾一塊酥脆魚肉,配上冰涼的蘿蔔泥,鹹香、油脂香與清新的辛口、微酸在口中完美交融,層次豐富到讓人瞇起眼睛!這絕對是大人味的魚料理享受。
說真的,自己做一夜幹最怕的就是冰箱味道。後來發現,醃的時候放進保鮮盒但不蓋緊,或者蓋上紗布,就能完美解決。烤的時候,滿屋子都是海風的味道,鄰居還跑來問我在烤什麼這麼香。午魚的油脂豐富,經過鹽漬濃縮再烘烤,那個滋味…外面餐廳賣好幾百的,自己在家就能輕鬆享受職人級的美味!
海味的清爽詠歎 – 鮮魚味噌湯
對我來說,一頓完美的魚料理大餐,少不了一碗暖心的鮮魚味噌湯。它不需要主角般炫技,卻像溫柔的樂章尾聲,用溫潤鮮甜撫慰味蕾。記得有一次在花蓮七星潭邊的小店,寒風中老闆娘端上一碗滾燙的味噌湯,裡面是當天現撈的小雜魚和蛤蜊,那口鮮甜,瞬間驅走所有寒意。這才發現,魚湯的靈魂不在昂貴魚種,而在於那份純粹的新鮮。
食譜
這道湯品看似簡單,細節卻決定鮮味高度!
食材(約3-4人份)
- 新鮮魚類 約 300g (推薦魚頭(如鮭魚頭、鱸魚頭)、魚骨、或帶骨魚塊(如赤宗、肉魚小隻)、或小型整尾魚(如小黃魚、肉鯽仔);也可加入數顆蛤蜊增鮮)
- 板豆腐 1 塊 (約200g,切小方塊)
- 海帶芽 (乾) 1 小撮 (約1大匙,泡發洗淨)
- 乾燥柴魚片 1 小把 (約10g,熬湯底用)
- 清水 約 1200ml – 1500ml
- 味噌 3-4大匙 (建議用米味噌混合少量赤味噌,風味較平衡;或依喜好單用一種)
- 米酒 1 大匙 (去腥提鮮)
- 薑片 3-4片 (去腥增香)
- 青蔥 1-2根 (切蔥花)
做法
- 處理魚料去腥: 魚頭、魚骨或魚塊,請務必徹底清洗乾淨,特別是殘留的血塊和內臟(腥味主要來源!)。可以稍微汆燙:將魚料放入冷水鍋中,加入1-2片薑和1大匙米酒,開中火煮到將沸未沸(水面開始冒密集小泡,不要大滾),這時會有浮沫,立刻關火,撈出魚料用溫水沖洗乾淨。這個步驟能有效去除腥味,湯頭更清澈。處理好的魚料備用。蛤蜊則吐沙洗淨即可。
- 熬煮鮮味高湯: 取一個湯鍋,倒入清水、放入處理好的魚料、薑片、以及米酒1大匙。開中大火煮滾。滾後轉小火,維持微滾狀態(湯面微微波動),蓋上鍋蓋慢燉約15-20分鐘。讓魚的鮮甜慢慢釋放到湯中。接著,關火,立刻撒入那一小把乾燥柴魚片,讓其在熱湯中自然下沉釋放鮮味,靜置約3-5分鐘。
- 過濾湯底(關鍵步驟): 準備一個細網篩,上面鋪一層廚房紙巾(或乾淨紗布)。將燉好的湯仔細地過濾到另一個乾淨的鍋子裡。濾掉所有的魚骨碎屑、柴魚渣、薑片等雜質。這一步是獲得清澈鮮美湯頭的關鍵!過濾後的清湯備用。
- 加入配料烹煮: 將清澈的魚高湯重新加熱(中火)。放入切好的豆腐塊和泡發洗淨的海帶芽。如果使用蛤蜊,這時也可放入。煮到豆腐熱透、海帶芽散開、蛤蜊開口(蛤蜊開即可關火避免過老)。
- 調入味噌: 這是超級重要的一步!取一個小碗,舀幾大湯匙熱湯進碗中。將味噌放入熱湯裡,用筷子或小勺子仔細攪拌均勻,直到味噌完全溶解,沒有顆粒(絕對不能把味噌塊直接丟進大鍋煮,會沉底燒焦且味道不均!)。將溶解好的味噌湯倒回大湯鍋中。
- 最後調味與起鍋: 轉小火(切記不可大滾!味噌高溫久煮香氣會跑掉且變苦),輕輕攪拌均勻。試一下味道,通常已有鹹鮮,不夠再極微量調整(味噌本身鹹度不同)。一確定味道合適,立刻關火! 撒上大量翠綠的蔥花。
- 熱騰騰享用: 馬上盛碗!清澈琥珀色的湯頭,飄著豆腐、海帶芽和魚料(如果用的魚肉不易散,如魚頭上的肉或魚塊,此時也已軟嫩),點綴著蔥花。熱熱地喝一口,海味的鮮、味噌的醇厚甘甜、豆腐的溫潤、海帶芽的滑溜口感,完美融合。這碗湯,是撫慰人心的最佳魚料理句點。
熬這鍋湯,我覺得過濾湯渣真的超級關鍵(雖然有點麻煩)!以前偷懶沒過濾,湯喝起來總覺得有細渣,口感差很多。過濾後湯色清亮,入口滑順,鮮味更集中。味噌絕對不能滾沸,那點豆醬香氣跑掉就可惜了。用鮭魚頭煮湯特別濃鬱,油脂融入湯裡整個香氣提升,但記得魚鰓附近一定要刮乾淨。冷冷的天,下班回家煮上這一鍋,配著熱飯,就是一種簡單踏實的幸福。
Q&A:關於臺灣魚料理的疑難雜症
Q1:去傳統市場或超市買魚,怎麼挑才不會踩雷?新手最容易忽略的細節是什麼?
相信我,魚販老闆的眼神很準!別害羞,直接問:「老闆,今天什麼魚最新鮮?」他們通常會老實說。挑魚除了看眼亮、腮紅、按壓有彈性這些基本款,我認為最容易被忽略的是「魚腹狀態」和「黏液」。新鮮魚的腹部應該是緊實、沒有異常膨脹或破損的。如果魚身摸起來異常滑溜、黏液超多,甚至有種不清爽的黏膩感,絕對不新鮮!還有,整條魚躺在攤位上,如果肚子是癟下去的(尤其像白鯧、午仔這種),通常表示放比較久了,魚腹腔可能開始塌陷。這些小地方比背口訣更有用啦!
Q2:買回來的魚如果沒辦法馬上煮,該怎麼儲存才能維持鮮度?冷凍魚退冰有什麼訣竅?
這問題超實際!買回家的魚,如果當天或隔天煮,我會這樣做:
- 清潔擦乾是王道: 回家第一件事,用流動冷水徹底沖洗乾淨(特別是腹腔血水),然後用廚房紙巾裡裡外外吸乾水分(濕氣是細菌溫床!)。
- 冰箱存放: 放進保鮮盒或用保鮮膜緊緊包裹起來(減少接觸空氣),放在冰箱最冷的地方(通常是下層),最多放1-2天。
如果無法一兩天內煮掉,冷凍是最佳選擇:
- 同樣清潔擦乾後,用保鮮膜緊緊包裹兩層,擠出所有空氣。
- 再裝入夾鏈保鮮袋中,盡量排出袋內空氣後封緊。
- 寫上日期,放入冷凍庫。
至於冷凍魚退冰,千萬不要室溫退或泡水退! 最佳方法是:
- 冷藏緩慢退冰: 提前一天把魚從冷凍移到冷藏下層,讓它慢慢解凍。這樣最能保持肉質和水分。
- 流水快速退冰(應急用): 如果趕時間,把密封好的冷凍魚(一定要密封好!)放在冷水盆裡(自來水流動的冷水更好),水要淹過魚。千萬不能用溫水或熱水! 這樣會讓外層肉質變差。大約半小時到1小時可解凍,解凍後立刻烹調。這樣處理過的魚料理,口感真的差很多!
Q3:家人不太愛吃魚,覺得有腥味或怕刺多,有什麼入門款或變化的臺灣魚料理推薦嗎?
完全懂!我家小孩以前也是看到魚就皺眉頭。我的經驗是從小刺少、味道溫和的魚種開始。鯛魚片(臺灣鯛)是最佳入門:
- 幾乎無刺(選去刺魚片更安心),肉質嫩,腥味極低。
- 變化超多:香煎鯛魚排(用點醬油、糖、米酒醃一下,煎香就好)、糖醋魚塊(酸酸甜甜小孩愛)、鯛魚蒸豆腐(嫩上加嫩,淋點蒸魚醬油)、鯛魚片煮味噌湯(快速方便)。
蝨目魚肚雖然有細刺,但肚子的油脂部位軟嫩無刺,香煎到恰恰,灑點胡椒鹽,那個香氣很難抗拒!買處理好的無刺蝨目魚肚更方便。鮭魚也是好選擇,油脂豐富香氣足,做照燒鮭魚、烤鮭魚都受歡迎。重點是烹調方式:
- 去腥要徹底: 用米酒、薑(片或汁)醃一下。
- 調味下手重點: 紅燒、三杯、糖醋、咖哩等味道較濃鬱的做法,能蓋過部分人害怕的「魚味」。
- 搭配討喜醬料: 塔塔醬、莎莎醬、味噌美乃滋等,轉移注意力效果一流!
我家那隻挑嘴的,就是從香煎酥脆的蝨目魚肚愛上吃魚的,現在還會指定要吃!做魚料理真的要投其所好,找出他們能接受的起點最重要。
清晨的漁港是臺灣魚料理最生猛的靈感庫。看著陽光穿透裝滿冰塊的保麗龍箱,裡頭躺著閃閃發亮的當日漁獲,那份純粹的鮮味,總能點燃我下廚的熱情。仔細聽著攤販們用臺語吆喝著「現流仔哦!」,空氣中飄散著海水與活力的氣息。從市場到餐桌的距離,決定了魚料理風味的深度。
站在流理臺前處理剛買回的魚,指尖感受魚鱗的冰涼滑溜與肉質的緊實彈性,這是與海洋最直接的對話。不論是阿嬤灶腳裡飄出的紅燒醬香,還是三杯爆炒時九層塔撞擊鍋底的香氣爆發,又或是烤一夜幹時油脂滴落的滋滋聲響,最後再來一碗溫暖的味噌鮮魚湯收尾—臺灣的魚料理,就是這麼活色生香地,把島嶼的鮮甜,一口口烙進我們的生活裡。今晚,不如就挑一條順眼的魚,讓廚房飄起海風的味道吧?